其他山野建築包括:
- 車路
- 水務設施
- 供電設施
- 煤氣管道
- 固網電訊設施
- 微波中繼站/反射板
- 燈塔/燈標
- 村落
- 村界石及問路石
- 小廟/土地公/山墳
- 軍用界石
- 前總督山頂別墅界石
- 九龍水塘KWW1902 界石
- 長洲界石
- 新九龍/新界界石
- 九廣鐵路界石 (KCR BS)
- 紀念碑
- 栢架山吊車遺蹟及戰時爐灶
車路
建造一條車路,總要花上人力物力,郊野的車路,通常都有它的用途,例如林務、水務、商用(例如昔日礦務)、民用或軍用等。有些原先是軍用車路,現時已變成為民用,例如荃錦公路、扎山道、西貢公路等。
昔日軍用車路例子:
地點 | 地圖 | 地圖 | 紀念碑 | 紀念碑碑文 | 備註 |
扎山道 | 1907 JAT INCLINE CONSTRUCTED BY 119TH INFANTRY (2/9 JAT REGT) REPAIRED BY 3/9 JAT REGT 1932 |
||||
紅花嶺 | ROBINS NEST JEEP TRACK 56 FIELD SQUADRON RE 24 FIELD ENGINEER REGT 1950 |
||||
龍山 九龍坑山 |
1952年 |
1957年 |
BIRDLY JEEP TRACK BY 11 FIELD SQUADRON RE OF 24 FIELD ENGINEER REGIMENT |
參考1952年的地圖:
參考1957年的地圖:車路已經延至九龍坑山山頂 |
|
北大刀岃 | 1952年 |
1957年 |
1955 TAU PASS JEEP TRACK CONSTRUCTED BY 56 FD SQN RE 15 FD PK SQN RE |
根據地圖的標示,Tau Pass是位於龍山與北大刀岃之間的山坳,它是Birdy Jeep Track與Tau Pass Jeep Track交滙點,地名不知是否跟「橋頭(Kiu Tau)」有關。 參考1952年的地圖:已經有車路(現今的牛牯嶺行山徑)由放馬莆經牛牯嶺至北大刀岃,但車路入口不見紀念碑 參考1957年的地圖:有另一段車路由Tau Pass(紀念碑附近)通住牛牯嶺軍營 |
水務設施
為了提供食水(特別是鄉村),水務署有時候會在郊野敷設水管及建造小水庫,行山的朋友都會稱呼這些路徑「水管路」,例如:
大浪凹水管路往高流灣 | |
金馬倫山山頂昔日配水庫 |
供電設施
由於發電廠通常位於海邊(用海水來冷卻發電的餘熱)及遠離民居,電力公司會建立輸電系統傳輸電力。輸電系統當中包括電塔、架空輸電纜、電線桿、地下電纜等,即使客戶或用戶位於較偏遠地區(例如鄉村或山野發射站),電力公司一般都會為他們提供電力,但一些人口較少或較為偏遠的地區(例如蒲台島及東平洲),至今仍然是沒有電力供應,居民要自行使用柴油發電機發電。
煤氣管道
大欖郊野公園內有一條頗有名氣的路徑,大家稱呼它「大欖煤氣管道」,根據網上資料:「為配合赤臘角新機場及大嶼山發展之需要,一條高壓煤氣喉管已經鋪設好,以荃錦公路為起點、跨越大欖郊野公園、再經海底管道連接大嶼山北部為終點。工程於1995年3月展開,1997年年底完成。該12.7毫米厚的喉管正埋藏於地下約一米深之處,以確保不受溫度變化、山火、地震或人為的破壞。」。
大欖煤氣管道,由川龍西煤氣檢管站至大欖涌,全長約15公里,沿途豎立了至少37個圓筒形標柱(Marker Post,編號#1-37),用作檢查和維修喉管之用。大家只要在網上搜尋「大欖煤氣管道」,便可以找到相關資料,亦可參考行行企企的「大欖煤氣管道」遊蹤。
除此之外,根據煤氣公司及機電工程處資料,川龍西煤氣檢管站還有另一條煤氣管道,標柱外型跟大欖煤氣管道有點不同, 由林錦煤氣檢管站「出發」,經過川龍西煤氣檢管站,連接荃錦煤氣調壓及檢管站。大家可參考行行企企的「林錦/荃錦煤氣管道」遊蹤。
固網電訊設施
筆者曾經聽聞,昔日電話公司擁有專利權的時候,其中一個條件是即使客戶或用戶位於較偏遠地區(例如鄉村、郊外或離島),電話公司都要為他們提供服務。時至今日,在郊外間中仍會見到一些綠色的金屬柱,它們是電話線桿(電線桿通常是木柱)。隨着鄉村荒廢及流動通訊普及,位處郊外的固網電話已經越來越少,但部份仍然在使用中,例如東龍島、分流、圓墩、全香港各個郊野公園管理站等,繼續為大家提供穩定可靠的通訊服務。
微波中繼站/反射板
微波傳輸屬於一種直線波,即傳送與接收之間不能存有障礙物體阻擋。如果遇上障礙物,便要設立中繼站或使用微波反射板,把傳輸訊號避開障礙物而傳送到接收站。衛奕信徑第三段五桂山上的兩塊大金屬板,便是微波反射板。多年前海事處於龍鼓洲及蒲台島亦建有微波反射板,傳送爛角咀雷達站及橫瀾島雷達站的訊號,現在已經改為利用中繼站傳送。
五桂山上的微波反射板
民航處北大嶼山微波中繼站
燈塔/燈標
根據海事處資料,於2021年中,海事處維修保養超過570個輔航設備,當中約有130個為燈浮標、320個航標和120個碼頭燈。其中一部分燈標和燈塔豎立在孤島或郊野近岸或山上開揚的地方,例如橫瀾島、燈籠洲、青洲、分流、蒲台島、北果洲、東龍洲、橋咀島等。
至於燈塔和燈標有甚麼分別?大家可以看看這一篇報導:「香港共有6座燈塔,其他設有發光導航設備的建築結構,稱為燈標」 。 6座燈塔分別為:
燈籠洲 | |
青洲 | |
哥連臣角(黑角頭) | |
藍塘 | |
鶴咀 | |
橫瀾 |
如果想知道身處的地方附近有沒有海事設施,可以考慮下載及安裝海事處海道測量部的「eSeaGo」應用程式。
村落
曾經以為郊外是荒山野嶺,人跡罕至,原來除了沿岸地區之外,深山也有村落,村落附近還開墾了不少農地。
為甚麼會在山中建村?思前想後,可能有以下原因:
- 海邊的土壤鹽份較高(「鹹田」),相對較為不宜耕作
- 避開海盜
- 地勢較低的地已經被佔用
- 有較潔淨的水源
- 某些農作物(例如茶葉)比較適合在山上種植
- 方便工作,例如在礦場附近建村
昔日為了來往不同的地方,村民會出錢出力築橋鋪路,時至今日,鄉郊仍可以找到百年以上的石磴古道及修橋築路碑。如果對古道有興趣,可看看筆者對古道的簡介。
除了村路,昔日不論是鄉民或者是政府,對於教育可說是不遺餘力,即使是偏遠的鄉村,鄉村附近總會有至少一座學校。如果對鄉村學校有興趣,可看看筆者對鄉村學校的簡介。
村界石及問路石
小小的一塊界石碑,記載了昔日的村界;小小的一塊問路石,默默地為無數人指路。這些石碑多數都是百多年的文物,雖然它們現在可能已經不太顯眼,但它們都曾經背負着重大意義。
村界石例子:
界石 | 地點 | |
張宅地界 | 城門(昔日張屋村西面小山丘頂) | |
湖洋山地界 | 城門 | |
蓮麻坑山界 | 摩囉樓12號警崗往橫瀝途中 | |
吳宅山介 | 梅子林往花心坑途中(女婆坳) | |
吳宅山介 | 梅子林往茅坪途中 | |
九華徑山界 | 長源路小徑往金山無線電站途中 |
問路石跟界石不同,界石由地段擁有人豎立,提示(或警告,例如軍事地界)路人已經進入或離開所屬範圍;問路石則是指引路人如何前往目的地。問路石例子可以參考山樂會網頁。
小廟/土地公/山墳
墓碑會說話。遊走山野中,間中都會遇上小廟及山墳,有些已經有超過一百年歷史,大家下次行山時,不妨留意一下。
例子 | 地點 | 備註 | |
普同塔 | 鳳凰徑標距柱L043往L044途中的山坡上 | 普同塔 | |
皇清恩錫九品孺人洪老大母馬氏之墓 | 火炭昔日山尾村附近 | 「皇清」指的是清朝,敬稱 「錫」,通「賜」,恩錫=恩賜 「九品孺人」:九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 火炭山尾村是一條客家鄉村,全村姓洪,墓碑上「祀男」為「國、道」字輩 |
|
皇清敕授的釐廠義塚 | 佛頭洲 | 佛頭洲釐廠義塚 同治十三年八月風災(一八七四年) 紀念壹號拖船十一名罹難官兵 |
香港史學會曾獲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彙集安墳於不同墓園之華籍名人墓銘,從而探究該等華人在二十世紀初期至中葉的活動和對香港的貢獻。大家可以參考受助計劃的成品:
軍用界石
這些界石,是用來標明軍事用地範圍,界石上刻有:
- D.L. - 據聞代表「Defence Lot」
- W.D. - 據聞代表「War Department」
- W.D.L. - 據聞代表「War Department Lot」
根據《軍事設施禁區令》,香港現時有19處軍事用地,而這些軍事用地外圍都有機會找到相應界石(Boundary Stone)。
項 | 地點 | |
1 | 中環軍營 | |
1A | 中區軍用碼頭建築物範圍 | |
2 | 赤柱軍營 | |
3 | 三軍司令官邸 | |
4 | 正義道軍營 | |
5 | 西區軍營 | |
6 | 槍會山軍營 | |
7 | 九龍東軍營 | |
8 | 歌和老街一號A | |
9 | 昂船洲軍營 | |
10 | 石崗軍營 | |
11 | 石崗村 | |
12 | 新田軍營 | |
13 | 潭尾軍營 | |
14 | 新圍軍營 | |
15 | 新圍/大嶺練靶場 | |
16 | 青山練靶場 | |
17 | 大澳軍營 | |
18 | 赤鱲角軍事運輸中心 |
此外,《防衛(射擊練習區)條例》亦訂明認可射擊練習區(青山射擊練習區、羅湖分類靶場及新圍/大嶺靶場)界線。
有報章指出,目前劃為軍事禁區及認可射擊練習區包括「駐港部隊大帽山政府土地內設置雷達站及相關通訊裝置設施範圍」,筆者閱讀上述條例後,可能筆者才疏學淺,未能參透箇中玄機。
昔日軍用界石:
例子 | 地點 | |
WD1 | 緬甸臺垃圾站旁 | |
WD5 | 九龍公園 | |
WD8 | 加士居道/佐敦道 | |
WD No 6 | 夏力道 | |
WDL54 | 訊號山公園 | |
皇家海軍電台界石 | 香港公園 | |
WD CABLE | 麥理浩徑標距柱M99-M100之間 | |
WD | 麥理浩徑九龍坳 | |
軍部地界 | 深水埗公園 | |
WD | 摩星嶺徑(編號被泥土遮蓋) | |
WD BOUNDARY |
新田軍營外圍 |
即使身在市區,大家也可能發現身邊有一塊軍用界石。
前總督山頂別墅界石
昔日扯旗山山頂,建有一所別墅,以作香港總督避暑之所。別墅最終於1946年拆卸,數塊刻有「GOVERNOR’S RESIDENCE」字樣的界石則仍然默默地屹立在山林之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前總督山頂別墅考古工作報告 附錄A》最後一頁。
九龍水塘KWW1902 界石
根據網上資料,當年建造九龍水塘時,豎立了多座界石。這些界石刻有「KWW 1902」,代表了「Kowloon Water Works」,每塊石面文字的方向都是背着水塘,因為它們就是集水區的界線。
大家只要在網上搜尋「九龍水塘界石」,便可以找到相關資料,亦可參考行行企企的「尋找九龍水塘界石」遊蹤。
長洲界石
多年前已經有市民記錄及尋找長洲界石,據悉政府在 1919 年通過法令(Ordinance 14 of 1919),並樹立了 15 座界石以作記認,現今至少有11座仍然存在。網上有不少相關資料,只需在網上搜尋「長洲界石」便可以找到界石圖片及位置。
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政府文物地點」(2022年5月版本)記錄了當中7座界石,但已知的另外四面(例如下圖的13號界石)卻未有納入列表內。
新九龍/新界界石
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政府文物地點」(2022年5月版本)記錄了四顆新九龍界石,早前亦有關於新九龍/新界界石的報道。現行法例對新九龍有以下定義:
‘New Kowloon (新九龍) means that portion of the New Territories which is delineated in red and shown upon a plan marked “New Kowloon” dated the 8 December 1937, signed by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countersigned by the Governor and deposited in the Land Registry.’
早於1926年的地圖,已經有新九龍的地段規劃。根據昔日的測量圖,當局於九龍西面分界線曾經設置了至少五顆界石,分別位於:
* 西端岸邊(A,現時呈祥道/清麗苑附近)
* 西面第一個轉折位(B,現時荔灣花園D座附近)
* 青山公路(C,現時青山公路葵涌段/鍾山臺附近)
* 大埔道與赫德傑道之間(D)
* 大埔道東面山坡,海拔500英呎(E)
分界線往後便沿海拔500英呎伸延至照鏡環山坳(除了秀茂坪至馬游塘一段),然後下降至鯉魚門岸邊。暫時未見有相關地區的測量圖有標示分界線或界石位置。「政府文物地點」的另外三顆界石分別位於:
- 舊軍用小徑,海拔500英呎
- 獅子山上二號主配水庫北面,海拔500英呎
- 扎山道,海拔500英呎
早前於赫德傑道發現的界石,應該是標示於測量圖的「D」,這顆界石得以保存,維修斜坡的工人應記一功;而「A」、「B」、「C」及「E」界石相信已經消失了。
新九龍/新界西面分界線 | |
大埔道測量圖 | |
赫德傑道界石 | |
赫德傑道界石 |
1970年九龍半島地圖亦有標示新九龍界線,當中南面界線除了界限街之外,其餘分界線已經很難準確地確定;北面界線則有詳細描述,包括新的起點、16個轉折點、終點及三座界石(「A」、「B」及「E」)。根據當中資料及筆者大膽推算,估計它們的位置是:
N | E | 與下一點連接方法 | WGS84緯度 | WGS84經度 | 備註 | |
1 | 72539 | 115981 | 直線 | 22.33806 | 114.13352 | |
2 | 73835.21 | 116952.4 | 直線 | 22.34163 | 114.13639 | 界石「B」 |
3 | 75162.31 | 121987.5 | 沿海拔500英呎 | 22.34528 | 114.15129 | 界石「E」 |
4 | 65708 | 150279 | 直線 | 22.31925 | 114.23499 | |
5 | 65412 | 150538 | 沿海拔500英呎 | 22.31844 | 114.23576 | |
6 | 64960 | 151320 | 直線 | 22.31719 | 114.23807 | |
7 | 64950 | 153200 | 沿海拔500英呎 | 22.31716 | 114.24363 | |
8 | 59560 | 153230 | 直線 | 22.30233 | 114.24371 | |
9 | 55706 | 152030 | 直線 | 22.29172 | 114.24016 | |
10 | 55206 | 152072 | 直線 | 22.29034 | 114.24028 | |
11 | 54715 | 151938 | 直線 | 22.28899 | 114.23989 | |
12 | 54271 | 152181 | 直線 | 22.28777 | 114.24061 | |
13 | 53965 | 152479 | 直線 | 22.28693 | 114.24149 | |
14 | 53765 | 152569 | 直線 | 22.28638 | 114.24175 | |
15 | 53690 | 152665 | 直線 | 22.28617 | 114.24204 | |
16 | 53635 | 152814 | 直線 | 22.28602 | 114.24248 | |
17 | 53575 | 152845 | 直線 | 22.28585 | 114.24257 | |
18 | 53490 | 152900 | 終點 | 22.28562 | 114.24273 | |
Original Boundary Stone | 72762.37 | 116149.4 | 最早期的起點 | 22.33867 | 114.13402 | 界石「A」 |
根據上述資料,筆者製作了一個KML檔案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但務必注意檔案資料包含了筆者推算,請自行判斷及驗證。
九廣鐵路界石 (KCR BS)
瀏覽昔日測量圖時,發現原來舊日九廣鐵路,在煙墩山隧道沙田出口至羅湖鐵路沿線(包括和合石支線),擺放了數以百計的界石(KCR Boundary Stone),部分界石於測量圖內註有編號。根據測量圖內的界石編號,編號由南至北遞增,當列車北行時,左邊界石編號大多數是雙數,右邊則大多數是單數,但亦有例外。
隨着:
- 鐵路電氣化,包括全線敷設雙軌
- 斜坡平整
- 興建隔音屏、圍欄、排水渠及其他設施
- 築橋建路
- 郊區城市化
相信絕大部份界石已經被拆除棄置,然而,至少有數面離開路軌較遠或位於山坡上的界石仍然倖存。網上亦有少量關於界石的資料([參考一]、[參考二]),但究竟界石是何時豎立及有多少面,則找不到資料,只知道50年代的測量圖(現時公開資料能夠免費獲得最早期的新界測量圖)已經有它們的蹤影;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10月落成啟用,如果界石是在差不多時期豎立,它們已經有超過一百年歷史。根據昔日測量圖(112-NW-C,1959年),大埔滘鐵路隧道的山丘上至少有兩面九廣鐵路界石,[參考二]提及的界石相信是位於上述測量圖西面的界石。
筆者探訪了部份仍然倖存的界石,它們都刻有「K.C.R. No nnn」,當中「nnn」代表它們的編號:
K.C.R. No 編號被水泥覆蓋 |
|
K.C.R. No 編號被水泥覆蓋 |
|
K.C.R. No 編號被泥土覆蓋 |
|
K.C.R. No 編號模糊 |
|
K.C.R. No 84 | |
K.C.R. No 164 |
根據昔日的測量圖,筆者製作了一個KML檔案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但務必注意檔案內容很大機會有錯漏,請自行判斷及驗證。
如果有機構或個別人士保留着這些界石,可以考慮將它放在鐵路博物館的路軌旁邊,介紹這些界石的點滴。
鐵路博物館入口旁邊亦有一座界石,它跟其他倖存的界石至少有三處不同:
- 刻着「KCR」,而非「K.C.R.」
- 沒有編號
- 水泥表面,而非由一塊麻石雕鑿而成
紀念碑
郊遊期間,間中會遇見一些紀念碑或類近紀念碑的物體,它們有不同大小、形狀、物料等,形形色色。有些是官方豎立,有些則是由某些團體或私人機構豎立;有些有歷史評級,有些即使位處偏僻,仍間中有人打理,但有些則已經被人遺忘。筆者粗略地把遇到過的紀念碑分成以下類別:
- 主要工程落成,例如水塘、車路
- 曾經發生重大事故,例如長咀童軍被巨浪沖走的意外、火石洲空難、伯公坳直昇機墜毀事故、扒頭鼓佛山輪沉沒悼念碑
- 植林
- 鄉村建設,例如修橋築路、興建碼頭
- 長途遠足徑揭幕、贊助
- 紀念故人,例如萬宜水庫因工喪生的工程人員、長咀的前曙輝旅行隊隊長紀念碑
馬灣大嶺頭有一面紀念碑,根據仍可辨認的刻字,應該與1975年一項活動有關,當時亦有報章報導。相信紀念碑原先是豎立於馬灣「瞭望台山」一個新建的休憇公園內,之後再遷移至現處。
水口橋 | SHUI HAU BRIDGE CONSTRUCTED BY THE QUEENS GURKHA ENGINEERS OPENED BY MAJOR GENERAL TA BOAM CBE COMMANDER BRITISH FORCES HONG KONG ON 20 DECEMBER 1985 |
|
白腊碼頭 | PAK LAP PIER THIS PIER WAS CONSTRUCTED BY SOLDIERS OF A TROOP 67 GURKHA FIELD SQUADRON IN CO-OPERATION WITH DISTRICT OFFICE SAI KUNG 1972 白腊碼頭 此碼頭由英國海軍六十七啹喀野戰中隊A部隊官兵與西貢理民府協同建造 一九七二年?月 |
|
馬灣大嶺頭紀念碑 | (...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一九七五年英聯邦金章大露營參加者所(興?)建。參加代表來自二十個英聯邦國家。 This recreation (…) together with the path, was erected by participants of the Duke of Edinburgh Award" Commonwealth (...) representatives from twenty Commonwealth... |
|
伯公坳直昇機墜毀事故 | 大嶼山伯公坳 | |
萬宜水庫喪生工程人員 | 萬宜水庫東壩 | |
企業植林計劃 | 一個偏遠的植林:大嶼山深坑瀝以西海拔約370m的山坡 步行到最近的巴士站至少要兩小時 |
|
植林紀念 1959 |
藍地灌溉水塘附近 | |
濕地松 一九六七年五月五日 荃灣區學校植樹節種植 |
城門水塘往昔日白石窩村的通道 | |
獅子林 | 鰂魚涌郊野公園 | |
植樹活動 署理港督鍾逸傑爵士蒞臨主禮 百位社會知名人士及及逾千名學生參加 1987年3月29日 |
西貢涌沙頂附近 | |
大欖植林區 1952 |
大欖涌 |
栢架山吊車遺蹟及戰時爐灶
早前明報有一篇報道,提及柏架山上隱藏了很多「歷史」,包括有軍事爐灶及全港第一組懸空吊車系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行行企企的「太古吊車徑」及「栢架山戰時爐灶」遊蹤,遊蹤內包含一些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