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於郊區興建行車公路,都會在路旁豎立里程碑。起點通常是較接近市區的一端,如果由公路起點出發,里程碑通常設置於公路左邊路旁(但亦有個別里程碑是設於公路右邊),因應不同公路,每兩個里程碑相隔的距離可以是¼、½或1英哩。舊日郊區道路很多都沒有編號,以致里程碑跟不少地址及門牌扯上關係。現今科技發達普及,里程碑的功能變得日漸式微。
本篇胡思亂想會談及以下設有里程碑的公路:
另外,部份軍用車路亦有豎立里程碑。
筆者嘗試整理一些公路里程碑KML檔案,供大家參考。
請注意:
- 筆者並沒有探訪上述所有公路/路段,即使有探遊,遺漏一定有
- KML檔案及往下段落標示的里程碑位置皆為估計/推斷位置,跟真正的地點可能有出入
- 資料可能有錯誤,請大家自行判斷及查證
多年來公路擴建、敷設管道電纜排水渠、交通意外、天然破損、地區發展、阻路或其他原因,這些里程碑已經越來越少;例如清水灣道11咪里程碑,參考2022年5月Google街景圖,當時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5月街景圖已變成「雪糕筒」;又例如錦田公路1咪里程碑,參考2022年5月街景圖,當時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5月街景圖已經被消失了;又例如青山/大埔公路10咪及50咪里程碑,都是因應近年道路工程而不見了。
如果界石都歸納為文「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這些有着差不多百年歴史、一直默默站着為路人及司機指路的石柱,會不會也可以成為文物地點及加以保護?
因應軍事、運輸及發展需要,於20世紀初期,當時政府興建了青山公路及大埔公路,並組成了舊新界環迴公路。公路起點及終點都是尖沙咀天星碼頭,全長56.5英里,沿途設有里程碑,碑上左右兩面皆有一個數字,標示里程碑與尖沙咀碼頭順/逆時針走的距離,而兩個數字相加便是56½,即整條公路的長度。如果於舊新界環迴公路順時針行走,里程碑會是在路的左邊,迎面是左邊數字;相反地如果是逆時針方向行走,里程碑會是在路的右邊,迎面是右邊數字。
估計位置 | 左邊數字 | 右邊數字 | |
![]() |
1 | 55½ | |
![]() |
2 | 54½ | |
![]() |
3 | 53½ | |
![]() |
4 | 52½ | |
![]() |
5 | 51½ | |
![]() |
6 | 50½ | |
![]() |
7 | 49½ | |
![]() |
8 | 48½ | |
![]() |
9 | 47½ | |
![]() |
10 | 46½ | |
![]() |
11 | 45½ | |
![]() |
12 | 44½ | |
![]() |
13 | 43½ | |
![]() |
14 | 42½ | |
![]() |
15 | 41½ | |
![]() |
16 | 40½ | |
![]() |
17 | 39½ | |
![]() |
18 | 38½ | |
![]() |
19 | 37½ | |
![]() |
20 | 36½ | |
![]() |
21 | 35½ | |
![]() |
22 | 34½ | |
![]() |
23 | 33½ | |
![]() |
24 | 32½ | |
![]() |
25 | 31½ | |
![]() |
26 | 30½ | |
![]() |
27 | 29½ | |
![]() |
28 | 28½ | |
![]() |
29 | 27½ | |
![]() |
30 | 26½ | |
![]() |
31 | 25½ | |
![]() |
32 | 24½ | |
![]() |
33 | 23½ | |
![]() |
34 | 22½ | |
![]() |
35 | 21½ | |
![]() |
36 | 20½ | |
![]() |
37 | 19½ | |
![]() |
38 | 18½ | |
![]() |
39 | 17½ | |
![]() |
40 | 16½ | |
![]() |
41 | 15½ | |
![]() |
42 | 14½ | |
![]() |
43 | 13½ | |
![]() |
44 | 12½ | |
![]() |
45 | 11½ | |
![]() |
46 | 10½ | |
![]() |
47 | 9½ | |
![]() |
48 | 8½ | |
![]() |
49 | 7½ | [註2] |
![]() |
50 | 6½ | |
![]() |
51 | 5½ | |
![]() |
52 | 4½ | |
![]() |
53 | 3½ |
註1:參考其他仍然存在的里程碑,「½」通常是在里數數字的正下方,照片中的「½」應該是後加上去,原本的「½」大部份被水泥遮蓋着。
註2:大埔道七咪半休憩花園(7½ Milestone Tai Po Road Rest Garden)有一座刻有「7½」的標柱,估計是參考原本「7½」里程碑來建造,標柱只有「7½」而沒有「49」;另外,「7½」是刻於標柱後面而不是右邊。但願原本「7½」里程碑是已經被當局保留下來。
沙頭角公路於1927年建成,長約6.75英里,沿途每隔1英里,便於公路北面行人路豎立一面里程碑,碑上左右兩面皆有一個數字,分別標示與沙頭角(SHA TAU KOK)及粉嶺(FANLING)的距離,左右兩面總和會是6¾。相信當中六面里程碑已經消失,只剩下警隊博物館收藏的「3¾|3」里程碑。另外,有網站載有「2¾|4」里程碑的相片。
估計位置 | 左邊數字 | 右邊數字 | |
![]() |
6¾ | 0 | |
![]() |
5¾ | 1 | |
![]() |
4¾ | 2 | |
![]() |
3¾ | 3 | |
![]() |
2¾ | 4 | |
![]() |
1¾ | 5 | |
![]() |
¾ | 6 |
坪輋路於1958年建成,長約2.25英里,參考1963年測量圖[測量圖1][測量圖2],坪輋路南端及北端分別設有「0」及「2¼」里程碑。隨着道路修築及擴建,相信這兩面里程碑已經消失。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0 |
![]() |
2¼ |
早於1920年代,政府興建了清水灣道,連接市區至大坑墩,沿途每隔½英里設置里程碑,部份寫有「FROM STAR FERRY」及「TO STAR FERRY」,而柱頂及左右兩側下方寫有跟尖沙咀天星碼頭的距離;有部份則刻有「Mi」及里數。9½咪及10咪里程碑跟其他的有點不同:它們是設置於公路右邊,而並非左邊路旁。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6 | |
![]() |
6½ | |
![]() |
7 | |
![]() |
7½ | |
![]() |
8 | |
![]() |
8½ | |
![]() |
9 | |
![]() |
9½ | |
![]() |
10 | |
![]() |
10½ | |
![]() |
11 | [註1] |
![]() |
11½ | |
![]() |
12 | |
![]() |
12½ | [註2] |
![]() |
13 | |
![]() |
13½ |
註1:參考2022年5月Google街景圖,當時11咪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6月街景圖已變成「雪糕筒」。
註2:參考2009年4月Google街景圖,當時12½咪里程碑已經倒在地上。
至於西貢公路,最初是日軍徵用戰俘,興建一條連接清水灣道及西貢的泥路,重光後聽聞軍部為了感謝西貢居民於戰時作出的貢獻,動用海軍士兵及受英軍監督日軍戰俘,將該泥路修建成行車公路。早期西貢公路終點位於西貢警署,類似清水灣道,沿途每隔½英里設置里程碑,左側寫有「FROM STAR FERRY」,右側寫有「TO STAR FERRY」,而柱頂及左右兩側下方寫有跟尖沙咀天星碼頭的距離(11咪里程碑例外);因此,起點後第一塊里程碑是8½而不是½,而西貢警署前面的里程碑是12½。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紀念碑 | |
![]() |
8½ | |
![]() |
9 | |
![]() |
9½ | |
![]() |
10 | |
![]() |
10½ | |
![]() |
11 | |
![]() |
11½ | |
![]() |
12 | |
![]() |
12½ |
註1:西貢公路於1945年由時任駐港英軍指揮官 (General Officer Commanding) 菲士挺 (Francis Wogan Festing) 少將主持啟用禮,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3突擊旅 (3 Commando Brigade) 及第42海軍陸戰突擊營 (42 Royal Marines Commando) 建造。紀念碑刻字為:
3 CDO BDE |
HIRAMS HIGHWAY OPENED BY H E MAJOR GENERAL F W FESTING CB CBE DSO GOC HONG KONG 1945 |
42 RM CDO |
錦田石崗,有着四條公路連接,分別是錦田公路、粉錦公路、林錦公路及荃錦公路。粉錦公路、林錦公路及荃錦公路都是由英軍興建,初期只准軍事車輛和緊急車輛使用。石崗位處元朗平原及大埔平原之間,亦是香港少有的平地,1950年代石崗/石崗村軍營及石崗機場先後建成 ,如果認識舊日發生過的事情(例如新界六日戰),也許會感受到這幾條公路的重要性。
錦田公路
錦田公路應該是青山公路的一條支線,由凹頭至上村,長約4英里,估計於1914年建成,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1 | [註1] |
![]() |
2 | |
![]() |
3 | |
![]() |
4 |
註1:參考2022年5月街景圖,當時錦田公路1咪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5月街景圖已經被消失了。
林錦公路
林錦公路於1950年建成,長約接近4英里,參考昔日地圖及測量圖,都沒有標示里程碑,但走在林錦公路上,是仍然會看到最少兩面里程碑,估計跟其他當其時建造的公路一樣,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1 | |
![]() |
2 | |
![]() |
3 |
註1:參考2009年6月街景圖,當時林錦公路1咪里程碑兩面的刻字仍然清晰可見,之後已經不時被綁上路牌。
荃錦公路
荃錦公路於1950年開始興建,由荃灣經荃錦㘭到達石崗,長約13英里,1951年軍用車已經可以行駛,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9 | |
![]() |
10 | |
![]() |
11 | |
![]() |
12 | |
![]() |
13 | |
![]() |
14 | |
![]() |
15 |
粉錦公路
粉錦公路於1953年建成,長度接近5英里,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連接大埔及沙頭角的公路建於1950年代,起點於廣福橋,沿昔日海旁(今時今日站在廣福橋至三門仔的汀角路,很難想像是海邊)抵達大尾篤,再經涌背、新娘潭到達鹿頸,然後沿岸邊伸延至沙頭角公路。類似當時其他公路,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碑上面向大埔的一面刻有「FROM TAIPO」以及一個數目字,表示里程碑跟大埔起點的距離。
時至今天,這條「大埔至沙頭角公路」變成了汀角路、 新娘潭路及鹿頸路。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
9 | |
![]() |
10 |
汀角村汀角路旁有一面「公路建成紀念碑」,不知跟汀角路有沒有關係。筆者嘗試記錄碑文:
公路建成紀念碑 我汀角龍尾蘆慈田大尾篤四村毗連有公路相通昔年久失修每逢天雨 茲將捐款者芳名列左 一九五八年三月十日吉立 |
梅窩至大澳
嶼南路、羗山道以及大澳道為大嶼山南部重要幹線,原先是為了興建石壁水塘而建造的公路,每隔¼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公路分階段建成:
起點/終點 | 建成年份 |
梅窩/長沙 | 1957 |
長沙/石壁 | 1959 |
石壁/羗山 | 1966 |
羗山/大澳 | 1971 |
昔日一篇1957年的文章,描述由梅窩遠足往大澳(經剛落成的梅窩至長沙公路),需時約9小時。參考昔日測量圖,嶼南路曾經叫做「PUI O ROAD」、「TONG FUK ROAD」及「SHEK PIK ROAD」;現時部份里程碑位置跟昔日測量圖標示的有所不同,可能曾經被重置。嶼南路及羗山道部份路段彎多路窄,而且沒有行人路,如要探遊務必注意安全。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0 | |
![]() |
¼ | |
![]() |
½ | |
![]() |
¾ | |
![]() |
1 | |
![]() |
1¼ | |
![]() |
1½ | |
![]() |
1¾ | |
![]() |
2 | |
![]() |
2¼ | |
![]() |
2½ | |
![]() |
2¾ | |
![]() |
3 | |
![]() |
3¼ | |
![]() |
3½ | |
![]() |
3¾ | |
![]() |
4 | |
![]() |
4¼ | |
![]() |
4½ | |
![]() |
4¾ | |
![]() |
5 | |
![]() |
5¼ | |
![]() |
5½ | |
![]() |
5¾ | |
![]() |
6 | |
![]() |
6¼ | |
![]() |
6½ | |
![]() |
6¾ | |
![]() |
7 | |
![]() |
7¼ | |
![]() |
7½ | |
![]() |
7¾ | |
![]() |
8 | |
![]() |
8¼ | |
![]() |
8½ | |
![]() |
8¾ | |
![]() |
9 | |
![]() |
9¼ | |
![]() |
9½ | |
![]() |
9¾ | |
![]() |
10 | |
![]() |
10¼ | |
![]() |
10½ | |
![]() |
10¾ | |
![]() |
11 | |
![]() |
11¼ | |
![]() |
11½ | |
![]() |
11¾ | |
![]() |
12 | |
![]() |
12¼ | |
![]() |
12½ | |
![]() |
12¾ | |
![]() |
13 | |
![]() |
13¼ | |
![]() |
13½ | |
![]() |
紀念碑 |
註1:新大嶼山巴士「散石灣中蘆」巴士站英文名字叫「San Shek Wan 3¼ Milestone」
大澳公路落成 荷蒙 香港總督 戴麟趾爵士蒞臨主持 大澳公路啟用典禮 謹泐貞珉以資紀念 大澳鄉事委員會立 一九七一年三月廿九日 |
TAI O ROAD WAS OPENED BY 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 SIR DAVID TRENCH GCMG MC 29TH MARCH 1971 |
東涌道
東涌道在1966年9月28日,由時任港督戴麟趾主持啟用典禮。由東涌碼頭經伯公坳連接長沙,長5英里,沿途每隔¼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隨着東涌大興土木及東涌道擴闊,估計舊東涌道東北面的里程碑全部都已經消失,只剩下數面散落在舊東涌道路上。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紀念碑 | |
![]() |
¼ | |
![]() |
½ | |
![]() |
¾ | |
![]() |
1 | |
![]() |
1¼ | |
![]() |
1½ | |
![]() |
1¾ | |
![]() |
2 | |
![]() |
2¼ | |
![]() |
2½ | |
![]() |
2¾ | |
![]() |
3 | |
![]() |
3¼ | |
![]() |
3½ | |
![]() |
3¾ | |
![]() |
4 | |
![]() |
4¼ | |
![]() |
4½ | |
![]() |
4¾ | |
![]() |
5 |
註1:上述照片攝於2015年,2023年再到訪,紀念碑已經開始被植物包圍,字體開始變得模糊。
筆者嘗試記錄碑文:
港督戴麟趾爵士為 東涌路主持開幕典禮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
TUNG CHUNG ROAD OPENED BY 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 SIR DAVID TRENCH KCMG MC 28TH SEPTEMBER 1966 |
註2:不知是老化抑或交通意外,3¼里程碑部份已經破碎剝落,破碎的石磈跌到地上,拾起碎片,仍可拼回完整里程碑【左】 【右】(攝於2023年)。假若有人擁有相關手藝,帶備工具及物料,應該可以修復它。
註3:4里程碑原本是放置在車路的左邊(假設由起點東涌前往長沙),它的位置可以參考以下Youtube片段(留意車路左邊的白色里程碑),現在(2025年)它倒臥在車路右邊的草叢內(試試在這照片中找找它)。
註4:不知是老化抑或交通意外,4½里程碑支柱底部水泥不見了,鋼筋被屈曲,里程碑已經由「站立在地上」變成「倒臥在地上」。
註5:4¾里程碑曾經倒臥地上,現在已經被扶正。
舊東涌道及嶼南路
在接近舊東涌道及嶼南路路口,有一面路牌,標示直行往梅窩,右轉向下往石壁,好像有點奇怪?沿車路往下走,便會遇上5咪里程碑及另一面路牌,標示左轉往梅窩,右轉往石壁,這面路牌好像較正常,究竟背後有沒有原因?
翻看1963年航空圖(已有車路連接長沙引水道到長沙,仍未建造舊東涌道)及1970年代測量圖,或者因為土地業權等問題,當時沒有現時位於海旁跨鳳大南坑的長沙大橋,如果由長沙往塘福,車輛需於海旁5¼咪里程碑右轉上山,經過一條跨澗橋,然後往下走,回到海旁車路。舊東涌道的終點正是這條橋的西端,而當時5咪里程碑亦是豎立於兩條公路的交匯點,並非現時的位置。從舊東涌道下來,直行過橋便是往梅窩,右轉往下便是往塘福石壁。之後建成了現今的長沙大橋,舊東涌道亦順理成章延伸到新橋的西端,連5咪里程碑亦遷移到兩條公路的新交匯點附近。時至今日,在新交匯點附近的新大嶼山巴士站仍命名為「長沙大橋(Cheung Sha Bridge)」(例子1)(例子2)。
至於在興建舊東涌道之前,為何有車路連接長沙引水道及長沙?根據1963年航空圖,當時車路旁邊有不少建築物,建築物附近有道路小徑通往引水道;當中一座建築物保留至今,門牌為東涌路23號的「長沙集水區營房」,估計這段路是為了興建長沙引水道而建造,日後變成了舊東涌道最後一段。
直行往梅窩 右轉向下往石壁 |
|
長沙集水區營房 | |
1969年測量圖 [原圖] | |
舊橋 | |
現時舊東涌道5咪里程碑 | |
長沙大橋 | |
長沙大橋望向舊橋 | |
嶼南路5¼咪里程碑通往舊橋的路 |
現今的大帽山道,建於1958年,由荃錦公路荃錦坳開始,經過禾塘崗,上升至現時閘口附近大帽山山頂。當大家在大帽山道行走,或許看到一些刻有數字的石碑,它們應該是大帽山道的里程碑。昔日測量圖及地圖標示了「MS0」及「MS½」。「MS0」位於荃錦坳大帽山道入口,應該是修建大帽山道時豎立,估計每隔¼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現時禾塘崗至大帽山山頂仍然能夠找到幾面里程碑,這些里程碑有點像印度的里程碑。下次大家踏足大帽山道的時候,不妨留意一下。
估計位置 | 里數 | |
![]() |
0 | |
![]() |
¼ | |
![]() |
½ | |
![]() |
¾ | |
![]() |
1 | |
![]() |
1¼ | |
![]() |
1½ | |
![]() |
1¾ | |
![]() |
2 | |
![]() |
2¼ | |
![]() |
2½ | |
![]() |
2¾ | |
![]() |
3 | |
![]() |
3¼ |
因應軍事需要,昔日軍部在新界不同地方,興建了一些軍用車路,部份車路沿途會豎立里程碑。跟其他公路的里程碑有點不同,碑上的距離估計是碼(相當於3英呎,約91.44厘米)而不是英里。
牛牯嶺
龍山/九龍坑山
紅花嶺
KML檔案下載區
注意:所有里程碑位置皆為估計位置,與真實位置可能有出入。
- 瀏覽地政總署的「地理位置標記工具」網頁
- 於網頁內的「功能表」選擇「匯入數據」
- 於「檔案」欄選取之前下載的KML檔案
上述檔案亦可以用「Google Earth」開啓,Google Earth提供桌面應用程式版、Android版、iOS版及網頁版,但Google Earth顯示的資料不及地政總署的數碼地圖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