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里程碑

早年於郊區興建行車公路,都會在路旁豎立里程碑。起點通常是較接近市區的一端,如果由公路起點出發,里程碑通常設置於公路左邊路旁(但亦有個別里程碑是設於公路右邊),因應不同公路,每兩個里程碑相隔的距離可以是¼、½或1英哩。舊日郊區道路很多都沒有編號,以致里程碑跟不少地址及門牌扯上關係。現今科技發達普及,里程碑的功能變得日漸式微。

本篇胡思亂想會談及以下設有里程碑的公路:

另外,部份軍用車路亦有豎立里程碑。

筆者嘗試整理一些公路里程碑KML檔案,供大家參考。

請注意:

  • 筆者並沒有探訪上述所有公路/路段,即使有探遊,遺漏一定有
  • KML檔案及往下段落標示的里程碑位置皆為估計/推斷位置,跟真正的地點可能有出入
  • 資料可能有錯誤,請大家自行判斷及查證

多年來公路擴建、敷設管道電纜排水渠、交通意外、天然破損、地區發展、阻路或其他原因,這些里程碑已經越來越少;例如清水灣道11咪里程碑,參考2022年5月Google街景圖,當時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5月街景圖已變成「雪糕筒」;又例如錦田公路1咪里程碑,參考2022年5月街景圖,當時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5月街景圖已經被消失了;又例如青山/大埔公路10咪及50咪里程碑,都是因應近年道路工程而不見了。

如果界石都歸納為文「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這些有着差不多百年歴史、一直默默站着為路人及司機指路的石柱,會不會也可以成為文物地點及加以保護?

大埔公路及青山公路(舊新界環迴公路)

因應軍事、運輸及發展需要,於20世紀初期,當時政府興建了青山公路大埔公路,並組成了舊新界環迴公路。公路起點及終點都是尖沙咀天星碼頭,全長56.5英里,沿途設有里程碑,碑上左右兩面皆有一個數字,標示里程碑與尖沙咀碼頭順/逆時針走的距離,而兩個數字相加便是56½,即整條公路的長度。如果於舊新界環迴公路順時針行走,里程碑會是在路的左邊,迎面是左邊數字;相反地如果是逆時針方向行走,里程碑會是在路的右邊,迎面是右邊數字。

估計位置 左邊數字 右邊數字  
1 55½  
2 54½  
3 53½  
4 52½  
5 51½
6 50½  
7 49½  
8 48½
9 47½  
10 46½  
11 45½  
12 44½  
13 43½  
14 42½  
15 41½  
16 40½  
17 39½  
18 38½  
19 37½  
20 36½  
21 35½  
22 34½  
23 33½  
24 32½  
25 31½  
26 30½  
27 29½  
28 28½  
29 27½
30 26½  
31 25½  
32 24½  
33 23½  
34 22½  
35 21½  
36 20½  
37 19½  
38 18½  
39 17½  
40 16½  
41 15½ [註1]
42 14½  
43 13½  
44 12½
45 11½
46 10½  
47  
48  
49 [註2]
50  
51
52  
53  

 

註1:參考其他仍然存在的里程碑,「½」通常是在里數數字的正下方,照片中的「½」應該是後加上去,原本的「½」大部份被水泥遮蓋着。

註2:大埔道七咪半休憩花園(7½ Milestone Tai Po Road Rest Garden)有一座刻有「7½」的標柱,估計是參考原本「7½」里程碑來建造,標柱只有「7½」而沒有「49」;另外,「7½」是刻於標柱後面而不是右邊。但願原本「7½」里程碑是已經被當局保留下來。

 

沙頭角公路

沙頭角公路於1927年建成,長約6.75英里,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碑上左右兩面皆有一個數字,分別標示與沙頭角(SHA TAU KOK)及粉嶺(FANLING)的距離,左右兩面總和會是6¾。相信當中六面里程碑已經消失,只剩下警隊博物館收藏的「3¾|3」里程碑石

估計位置 左邊數字 右邊數字
0
1
2
3
4
5
¾ 6

 

清水灣道及西貢公路

早於1920年代,政府興建了清水灣道,連接市區至大坑墩,沿途每隔½英里設置里程碑,部份寫有「FROM STAR FERRY」及「TO STAR FERRY」,而柱頂及左右兩側下方寫有跟尖沙咀天星碼頭的距離;有部份則刻有「Mi」及里數。9½咪及10咪里程碑跟其他的有點不同:它們是設置於公路右邊,而並非左邊路旁。

估計位置 里數  
6  
 
7  
 
8  
 
9
10
10½
11 [註1]
11½
12  
12½ [註2]
13
13½  

 

註1:參考2022年5月Google街景圖,當時11咪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5月街景圖已變成「雪糕筒」。

註2:參考2009年4月Google街景圖,當時12½咪里程碑已經倒在地上。

至於西貢公路,最初是日軍徵用戰俘,興建一條連接清水灣道及西貢的泥路,重光後聽聞軍部為了感謝西貢居民於戰時作出的貢獻,動用海軍士兵及受英軍監督日軍戰俘,將該泥路修建成行車公路。早期西貢公路終點位於西貢警署,類似清水灣道,沿途每隔½英里設置里程碑,左側寫有「FROM STAR FERRY」,右側寫有「TO STAR FERRY」,而柱頂及左右兩側下方寫有跟尖沙咀天星碼頭的距離(11咪里程碑例外);因此,起點後第一塊里程碑是8½而不是½,而西貢警署前面的里程碑是12½。

估計位置 里數  
紀念碑 [註1]
 
9
10
10½
11
11½
12
12½

 

註1:西貢公路於1945年由時任駐港英軍指揮官 (General Officer Commanding)  菲士挺 (Francis Wogan Festing) 少將主持啟用禮,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3突擊旅 (3 Commando Brigade) 及第42海軍陸戰突擊營 (42 Royal Marines Commando) 建造。紀念碑刻字為:

3
CDO
BDE
HIRAMS
HIGHWAY
OPENED BY
H E MAJOR GENERAL
F W FESTING CB CBE DSO
GOC HONG KONG
1945
42
RM CDO

 

連接錦田的公路

錦田石崗,有着四條公路連接,分別是錦田公路、粉錦公路、林錦公路及荃錦公路。粉錦公路、林錦公路及荃錦公路都是由英軍興建,初期只准軍事車輛和緊急車輛使用。石崗位處元朗平原及大埔平原之間,亦是香港少有的平地,1950年代石崗/石崗村軍營及石崗機場先後建成 ,如果認識舊日發生過的事情(例如新界六日戰),也許會感受到這幾條公路的重要性。

錦田公路

錦田公路應該是青山公路的一條支線,由凹頭至上村,長約4英里,估計於1914年建成,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里數  
1 [註1]
2
3  
4

 

註1:參考2022年5月街景圖,當時錦田公路1咪里程碑仍然建在,2023年5月街景圖已經被消失了。

林錦公路

林錦公路於1950年建成,長約接近4英里,參考昔日地圖及測量圖,都沒有標示里程碑,但走在林錦公路上,是仍然會看到最少兩面里程碑,估計跟其他當其時建造的公路一樣,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里數  
1 [註1]
2  
3

 

註1:參考2009年6月街景圖,當時林錦公路1咪里程碑兩面的刻字仍然清晰可見,之後已經不時被綁上路牌。

荃錦公路

荃錦公路於1950年開始興建,由荃灣經荃錦㘭到達石崗,長約13英里,1951年軍用車已經可以行駛,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里數  
9  
10  
11  
12  
13
14  
15  

 

粉錦公路

粉錦公路於1953年建成,長度接近5英里,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估計位置 里數  
1  
2  
3  
4

 

大埔至沙頭角公路

連接大埔及沙頭角的公路建於1950年代,起點於廣福橋,沿昔日海旁(今時今日站在廣福橋至三門仔的汀角路,很難想像是海邊)抵達大尾篤,再經涌背、新娘潭到達鹿頸,然後沿岸邊伸延至沙頭角公路。類似當時其他公路,沿途每隔1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碑上面向大埔的一面刻有「FROM TAIPO」以及一個數目字,表示里程碑跟大埔起點的距離。

時至今天,這條「大埔至沙頭角公路」變成了汀角路新娘潭路鹿頸路

估計位置 里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汀角村汀角路旁有一面「公路建成紀念碑」,不知跟汀角路有沒有關係。筆者嘗試記錄碑文:

公路建成紀念碑

 我汀角龍尾蘆慈田大尾篤四村毗連有公路相通昔年久失修每逢天雨
積水成渠行旅視為畏途屢欲鳩工修築因村人棉力薄弱素願難償茲蒙
新界民政署長彭德先生大埔理民府華樂庭先生工程師黃達先生(?)助
設計復得嘉道理先生(津?)助英坭與米粮以及社會賢達之捐輸暨我村民
通力合作使小道化為康莊崎嶇變成坦途行者稱便我村民等感謝之餘𧫴
撮數言並勒芳名永誌不忘

茲將捐款者芳名列左
⋯⋯

一九五八年三月十日吉立

 

大嶼山的公路

梅窩至大澳

嶼南路、羗山道以及大澳道為大嶼山南部重要幹線,原先是為了興建石壁水塘而建造的公路,每隔¼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公路分階段建成:

起點/終點 建成年份
梅窩/長沙 1957
長沙/石壁 1959
石壁/羗山 1966
羗山/大澳 1971

 

昔日一篇1957年的文章,描述由梅窩遠足往大澳(經剛落成的梅窩至長沙公路),需時約9小時。參考昔日測量圖,嶼南路曾經叫做「PUI O ROAD」、「TONG FUK ROAD」及「SHEK PIK ROAD」;現時部份里程碑位置跟昔日測量圖標示的有所不同,可能曾經被重置。嶼南路及羗山道部份路段彎多路窄,而且沒有行人路,如要探遊務必注意安全。

估計位置 里數  
0  
¼
½  
¾  
1  
 
2  
 
3
[註1]
 
 
4  
 
 
5
 
 
6  
 
 
7
 
8 [註2]
 
 
9  
10
10¼
10½  
10¾  
11  
11¼  
11½  
11¾
12  
12¼
12½
12¾  
13
13¼
13½
紀念碑 [註3]

 

註1:新大嶼山巴士「散石灣中蘆」巴士站英文名字叫「San Shek Wan 3¼ Milestone」

註2:疑似昔日里程碑支柱

註3:筆者嘗試記錄碑文:

大澳公路落成
  荷蒙
香港總督
戴麟趾爵士蒞臨主持
大澳公路啟用典禮
謹泐貞珉以資紀念
  大澳鄉事委員會立
一九七一年三月廿九日

 

TAI O ROAD
WAS OPENED BY
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
SIR DAVID TRENCH GCMG MC
29TH MARCH 1971


東涌道

東涌道在1966年9月28日,由時任港督戴麟趾主持啟用典禮。由東涌碼頭經伯公坳連接長沙,長5英里,沿途每隔¼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

隨着東涌大興土木及東涌道擴闊,估計舊東涌道東北面的里程碑全部都已經消失,只剩下數面散落在舊東涌道路上。

估計位置 里數  
紀念碑 [註1]
¼  
½  
¾  
1  
 
 
 
2  
 
 
 
3
[註2]
 
4  
 
[註3]
5

 

註1:上述照片攝於2015年,2023年再到訪,紀念碑已經開始被植物包圍,字體開始變得模糊。

筆者嘗試記錄碑文:

港督戴麟趾爵士為
東涌路主持開幕典禮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TUNG CHUNG ROAD
OPENED BY
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
SIR DAVID TRENCH KCMG MC
28TH SEPTEMBER 1966

 

註2:不知是老化抑或交通意外,3¼里程碑部份已經破碎剝落,破碎的石磈跌到地上,拾起碎片,仍可拼回完整里程碑【左】 【右】(攝於2023年)。假若有人擁有相關手藝,帶備工具及物料,應該可以修復它。

註3:4¾里程碑已經倒臥地上

舊東涌道及嶼南路

在接近舊東涌道及嶼南路路口,有一面路牌,標示直行往梅窩,右轉向下往石壁,好像有點奇怪?沿車路往下走,便會遇上5咪里程碑及另一面路牌,標示左轉往梅窩,右轉往石壁,這面路牌好像較正常,究竟背後有沒有原因?

翻看1963年航空圖(已有車路連接長沙引水道到長沙,仍未建造舊東涌道)及1970年代測量圖,或者因為土地業權等問題,當時沒有現時位於海旁跨鳳大南坑的長沙大橋,如果由長沙往塘福,車輛需於海旁5¼咪里程碑右轉上山,經過一條跨澗橋,然後往下走,回到海旁車路。舊東涌道的終點正是這條橋的西端,而5咪里程碑亦是豎立於兩條公路的交匯點。從舊東涌道下來,直行過橋便是往梅窩,右轉往下便是往塘福石壁。之後建成了現今的長沙大橋,舊東涌道亦順理成章延伸到新橋的西端,連5咪里程碑亦遷移到兩條公路的新交匯點附近。時至今日,在新交匯點附近的新大嶼山巴士站仍命名為「長沙大橋」。

至於在興建舊東涌道之前,為何有車路連接長沙引水道及長沙?根據1963年航空圖,當時車路旁邊有不少建築物,建築物附近有道路小徑通往引水道;當中一座建築物保留至今,門牌為東涌路23號的「長沙集水區營房」,估計這段路是為了興建長沙引水道而建造,日後變成了舊東涌道最後一段。

直行往梅窩
右轉向下往石壁
長沙集水區營房
1969年測量圖 [原圖]
舊橋
現時舊東涌道5咪里程碑
長沙大橋
長沙大橋望向舊橋
嶼南路5¼咪里程碑通往舊橋的路

 

大帽山道

現今的大帽山道,建於1958年,由荃錦公路荃錦坳開始,經過禾塘崗,上升至現時閘口附近大帽山山頂。當大家在大帽山道行走,或許看到一些刻有數字的石碑,它們應該是大帽山道的里程碑。昔日測量圖及地圖標示了「MS0」及「MS½」。「MS0」位於荃錦坳大帽山道入口,應該是修建大帽山道時豎立,估計每隔¼英里豎立一面里程碑。現時禾塘崗至大帽山山頂仍然能夠找到幾面里程碑,這些里程碑有點像印度的里程碑。下次大家踏足大帽山道的時候,不妨留意一下。

估計位置 里數  
0
¼  
½  
¾  
1  
 
 
2
 
 
3  
 

 

軍用車路

因應軍事需要,昔日軍部在新界不同地方,興建了一些軍用車路,部份車路沿途會豎立里程碑。跟其他公路的里程碑有點不同,碑上的距離估計是碼(相當於3英呎,約91.44厘米)而不是英里。

牛牯嶺

龍山/九龍坑山

紅花嶺

 

KML檔案下載區

注意:所有里程碑位置皆為估計位置,與真實位置可能有出入。

 

開啟KML檔案的方法

  1. 瀏覽地政總署的「地理位置標記工具」網頁
  2. 於網頁內的「功能表」選擇「匯入數據」
  3. 於「檔案」欄選取之前下載的KML檔案

上述檔案亦可以用「Google Earth」開啓,Google Earth提供桌面應用程式版、Android版、iOS版及網頁版,但Google Earth顯示的資料不及地政總署的數碼地圖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