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企企路線 - 城門八村(三)

日期 2019-06
地區 新界中
所需時間 8小時
行程簡介 城門八村

前傳:

城門八村(一)
城門八村(二)

早前曾經搜尋「城門八村」的資料,心中有些疑團,近日再嘗試找找資料,希望可以解答心中一些疑問。

「城門八村」由來

為甚麼是「城門八村」,而不是城門六七九或十村?其中一個界定是根據1928年政府的搬遷報告(下面簡稱「遷村計劃」),遷村計劃列出八村共855人將會遷徙到新界不同地方(摘自遷村計劃第一頁):

  Kam Tin Wo Hop Shek Nam Shui Po Tsat Sing Kong Ping Kong Fung Yuen (Yue Kok) Shek Ku Lung Pan Chung  
Shing Mun Lo Wai   251             25 276
Pak Shek Wo 31             13 44
Pei Tau To 126               126
Shek Tau Kin 82           7 27 116
Fu Yung Shan 46 51           27 124
Nam Fong To   28             28
Tai Pei Lek 4             11 15
Ho Pui     11 23 46 46     126
  540 79 11 23 46 46 7 103 855 Persons

 

村民於1929年開始遷徙,直至1931年年尾才大致完成,「城門八村(四)」會有多一些關於遷村的資料。

「城門八村(一)」,筆者亦找到其他「八村」,究竟誰是誰非?

1911年的城門

根據1911年的人口普查,大埔區(不是荃灣區)有以下村落及人口:

  總數
Shing Mun Tai Wai 113 121 234
Shing Mun Ho Pui 57 43 100
Pak Shek Wo 11 5 16
Sheung Tun 18 11 29
Keung Ma Wo 2 4 6
Tung Ku Shek 2 1 3
Fu Yung Shan 24 14 38
Nam Fong To 16 9 25
Tai Pak Lik 9 12 21
Shek Tau Pui 25 31 56
King Shan 13 13 26
      554

 

奇怪的是,報告裏面似乎沒有類近「陂頭肚」村的名字,但陂頭肚村於1898年前已經存在,於遷村時,陂頭肚其實也有不少居民。即使當時只有少於十人的村落(例如Keung Ma Wo)也會在人口普查數據出現,也許陂頭肚歸納在城門大圍內,又或者歸納在「Miscellaneous」內。

上述普查數據指出城門各村共有五百多人(假切上述村落便是城門所有村落),十多年後遷村計劃有八百多人,期間人口增長了一半。

1928年地圖

網上載有香港1928年地圖,根據地圖上的標示,城門共有十四個地名(村落),當中七個村落(下面列表#1-#7)跟1924年地圖相若,十四個地名分別為:

  村名 北緯(大約) 東經(大約) 位置
1 Nam Fong To 22°24'39" 114°08'15"  
2 Wo Yeung Shan 22°24'05" 114°08'37"  
3 King Shan 22°24'20" 114°09'15"  
4 Shek Tau Kin 22°24'08" 114°09'07"  
5 Pi Tau To 22°23'56" 114°09'27"  
6 Shing Mun 22°23'47" 114°09'09"  
7 Ho Pui 22°23'46" 114°09'00"  
8 Kin Tsui 22°24'07" 114°09'05" 石頭見Shek Tau Kin西南面
9 Tai Pai Lik 22°23'58" 114°08'59" 斜坡上
10 Ta Kau Hang 22°24'00" 114°09'06" 城門老圍村草城石澗北面,往鉛礦坳路旁,村北面有分叉路,左往Kin Tsui,右往鉛礦坳
11 Kung Ma Wo 22°23'49" 114°08'46" 1924年地圖顯示於兩小溪之間
12 Sheung Tuen 22°23'47" 114°08'58" 河背村北面,往湖洋山路旁
13 Sa Kong 22°23'44" 114°09'03" 河背村(大城石澗)及城門老圍村(草城石澗)之間
14 Pau Shek Wo 22°23'38" 114°09'17" 1924年地圖顯示有明顯小徑到達

 

遷徙前/後的舊城門村屋

在饒玖才先生《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冊) – 新界》第231頁的照片,記載了遷徙前的城門大圍。

在James Hayes《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中文:許舒博士《新界百年史》)一書中,其中一張照片記載了遷徙前的城門大圍,另一張照片記載了早期的城門水塘,從照片中所見(城門水塘北面,水塘背後是針山至草山),原本的村屋似乎無一被保留,昔日村莊被移平,可能是因保安關係,亦可能是防止再有人於集水區內居住。

上兩回探訪了#1-#7號遺址,今次嘗試找找餘下數個。

昔日小徑田野

從菠蘿壩起步,沿自然教育徑前行,在接近出口石級前右邊有一小徑,沿此小徑前行,便可到達水塘邊,這裏應該是昔日城門往狐狸峽的小徑,旁邊仍有昔日田基。原路返回自然教育徑,接上車路,沿車路前行,經過夾道的白千層後,右邊有一道石級,沿石級下行,來到昔日的田野,這裏亦種植了白千層。

 

 

Sheung Tsun (上村)

返回車路,來到昔日張屋村,今天已經變成郊遊地點。在此離開車路,沿公廁前的小徑前行往湖洋山。根據1928年地圖,這裏應該是「Sheung Tsun」的範圍,沿途有不少人工建築。來到一個路口,根據1924年地圖,此處是一條昔日主徑,在此右轉前行,跟地圖標示一樣,可以扺達大城石澗。返回路口,前行至另一小溪,在此離開主徑右轉小徑,同樣,這條昔日地圖有標示的路仍然可以通往大城石澗。

 
 

 

Kung Ma Wo 羌麻窩

返回往湖洋山的山徑,中途左轉下降至河邊(座標大約是22°23'50.9", 114°8'48.2"),河中有一道疑似石砌過河通道,過了對岸,同樣也是石砌田基,根據1928年地圖,從這兒上望,應該是昔日的羌麻窩村。

 

 

返回往湖洋山的山徑,經過湖洋山村遺址,橫過大城石澗,接小徑上走至山脊。沿山脊小徑下山,來到一道小石牆,左邊似乎有一小徑,根據昔日地圖,此小徑也許是通往山下數間村屋。繼續沿主徑下行,便接上車路,這兒正是畔塘徑及鉛礦坳的三叉路口。

 

 

Tai Pai Lik 大牌瀝

沿車路往鉛礦坳方向前行不久,來到標距柱W079,於柱後方前行數步,左邊便見類似石砌田基,而田基前面似乎有一小徑,右邊則有一條小河,參考1928年地圖,沿小河上行一小段,右邊便是大牌瀝村。 沿衛奕信徑繼續前行,經過一座涼亭及一道橋,按照1928年地圖,這兒附近應該有一小徑前往「Kin Tsui」。繼續沿車路前行不遠,便抵達城門郊遊地點八號場,亦即是昔日石頭見村。

 

 

Sa Kong

原路返回畔塘徑的三叉路口,向張屋村方向前行一小段,沿左邊一小徑下走至水塘岸邊,這裏位於大城及草城石澗之間,按照1928年地圖,這兒便是「Sa Kong」,草地上仍可找到破碎瓦片及青磚。

 

 

Pak Shek Wo 白石窩

返回車路,回到三叉路口,繼續沿畔塘徑前行,在半閒亭附近嘗試尋找昔日山俓前往「Ta Kau Hang」,不果,唯有在半閒亭旁沿石級下降至水塘邊,再看看昔日城門大圍,這裏仍可以發現昔日的瓷器、破碎瓦片及青磚,跟「Sa Kong」類近,昔日建築材料似乎都是被一層泥土覆蓋着,而泥土上方則未有種植樹木。

返回車路,來到緩跑徑入口,步入緩跑徑,根據昔日地圖,過河後應該是往白石窩村的通道。過橋後走進警告牌後的疑似小徑,上行一小段左邊不遠處有一座水泥石座,原來是1967年荃灣區學校植樹節紀念碑。繼續上行,看看手機定位顯示,應該到達昔日村口,但只覺得置身綠油油叢林內,而且不時被長有倒鈎植物阻擋,只好折返緩跑徑。

 

 

之後步往城門水塘主壩,然後下降至梨木樹邨乘車離開。

 

蝦地/蝦公地

筆者於「城門八村(一)」提及有一條叫「蝦地」的村,但未有發現,近日翻閲梁煦華先生《穿村 : 鄉郊歷史、傳聞與鄉情》,書中有城門張屋村的介紹,提及城門有一條村名叫「蝦公地」,而筆者亦聽聞城門水塘東面有一條名叫「蝦公坑」的澗道,筆者估計,按照1924年地圖,城門大圍南面白石窩西面標示有村屋,懷疑此處應該是昔日的蝦(公)地村。

總結

綜合以上資料,筆者作出以下推斷(純屬推斷):

1911年人口普查 1924年地圖村名 1928年遷村報告 1928年地圖村名 鄉議局村名 維基村名 別名 北緯 東經
King Shan Kin Shan   King Shan Kin Shan   梗山、徑山 22°24'20" 114°09'16"
Shek Tau Pui Shek Tau Kok Shek Tau Kin Shek Tau Kin Shek Tau Kiu 石頭見 石頭峴 22°24'03" 114°09'08"
  Po Tau To Pei Tau To Pi Tau To   碑頭肚 陂頭肚 22°23'50" 114°09'24"
Shing Mun Tai Wai Shing Mun Shing Mun Lo Wai Shing Mun   城門老圍 城門大圍 22°23'47" 114°09'09"
Shing Mun Ho Pui Ho Pui Ho Pui Ho Pui Ho Pui 張屋 河背、河瀝邊 22°23'46" 114°09'00"
Fu Yung Shan Woo Yong San Fu Yung Shan Wo Yeung Shan U Yeung Shan 芙蓉山 湖洋山、扶融山 22°24'03" 114°08'34"
Nam Fong To Nam Fong To Nam Fong To Nam Fong To   南房肚 藍房肚、南傍肚 22°24'39" 114°08'15"
Tai Pak Lik   Tai Pei Lek Tai Pai Lik Tai Pa Lek 大碑瀝 大牌瀝、大陂瀝 22°23'58" 114°08'59"
Keung Ma Wo     Kung Ma Wo     羌麻窩、㶴麻窩 22°23'49" 114°08'46"
Pak Shek Wo   Pak Shek Wo Pau Shek Wo   白石窩   22°23'38" 114°09'17"
Sheung Tun     Sheung Tuen Sheung Tun   上村 22°23'47" 114°08'58"
      Sa Kong       22°23'44" 114°09'03"
      Kin Tsui       22°24'07" 114°09'05"
      Ta Kau Hang       22°24'00" 114°09'06"
Tung Ku Shek       Tung Ku Shek        
        Lok Lo Ha        

 

也許,稱呼這一帶為「城門八鄉」比起「城門八村」更為貼切。

 

後續:城門八村(四)

附:因興建水塘而要遷徙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