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塑木」山徑引起一些行山人士反響,當時發展局已經使用「塑木」修葺的山徑包括寶珠潭至虎山及昂船坳附近山徑,共1.2km,花費港幣1,700萬。筆者一直沒有探訪這兩段路,早前路經昂坪救援徑近昂坪市集的「山徑」,似乎也被擴闊及鋪上疑似「塑木」(【圖1】【圖2】,昔日石頭為主,水泥黏合),有報導指出五桂山的山徑也有使用「塑木」。今次旅程嘗試親身踏足北大嶼山的「塑木」山徑,感受這段價值過千萬的建設,亦走走兩條或可以稱為「天梯」、通往民航處障礙物燈標的水泥小徑。
乘車來到青嶼幹線轉車站(往東涌方向),前行一小段路,左邊便是登花瓶頂小徑入口,踏上水泥梯級,展開連綿不斷「䟫石級」之旅。經過約半小時、向上攀升約220m後,來到梯級盡頭,便見民航處障礙物燈標,再往前行十數步,便是花瓶頂標高柱#233。是日密雲有霧,景色迷濛。
離開花瓶頂,大致往西南面前行,下降至一個山坳,登上前方一座小山丘,看看大裂谷。返回山坳,大致向西北方向前行,下降至山坳,然後往西面前行,登上大陰頂,走進叢林,探訪標高柱#1114.22。返回大陰頂,前行不遠,來到路口,選擇左邊小徑,不久之後就踏上「塑木」山徑。沿「塑木」山徑往下走,來到護土牆頂端,沿着左邊的水泥梯級往下行,來到欣澳道旁邊,再往下行,於欣澳道及竹篙灣公路下方穿過,來到昂船拗,經過電話機樓,探訪現時地圖標示為「竹篙灣村公所」的昔日嶼豐公立學校,建築物的女兒牆仍可隱約見到昔日學校名字。
返回電話機樓,閘門後方便是另一段「塑木」山徑的起點。沿「塑木」山徑往上行,盡頭不遠便是標高柱#1116.01,之後沿着小徑往上行,來到大山,山頂設有標高柱1114.21。大山擁有開揚景色,但似乎已經步入雲中,腳下變成白茫茫一片。沿着右邊小徑下降,騰雲駕霧穿梭樹林中,別有一番景致。下降至四白坳,上攀至接近犁壁山山頂,短暫離開主徑,探訪位於山頂的標高柱#234。沿着主徑下降至三白坳,右邊小徑可以下降至欣澳食水配水庫再沿車路前往欣澳站。繼續沿着主徑向上行,經過山藏智叟石(昔日山藏智叟石遊蹤)小徑出口及標高柱#1114.20,來到大輋峒。稍稍下降,抵達民航處北大嶼山微波連接系統站,這兒既是一個微波中繼站,亦是航空障礙物燈標。
在這兒離開山徑,從繞過中繼站,來到直升機坪,餘下旅程剩下水泥小徑及車路。踏上水泥小徑,初段梯級不算太多,即使在小徑末段,一段梯級後通常會接上一段斜路,然後再有另一段梯級。下降至雲層下方,景觀較山上清晰,如果天朗氣清的時候眼前景色應該頗怡人。經過標高柱#1114.28,來到護土牆頂,沿着護土牆右邊的水泥梯級下降,便會抵達翔東路。不知不覺間從中繼站來到翔東路,海拔下降了約270m,比起「九徑山天梯」(九徑山直升機坪至東昇亭,下降約240m)不遑多讓。
沿着翔東路往陰澳前行,昔日翔東路不設行人路(舊日區議會文件),路人需要小心翼翼沿着馬路邊前行,現時灌木叢邊留有一條足夠讓人安全步行的通道。經過變電站及東葉坑,轉入右邊的支路,參考昔日地圖,這兒是打棚埔村靠西面的位置,叢林內是昔日村屋農地。穿越坊間稱為「時光隧道」的打棚埔地下行車道,來到打棚埔煤氣調壓站及欣澳海水抽水站,不遠處是打棚埔村的東北角,現時仍是官方打棚埔村範圍。沿着車路前行,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列車間中於身旁飛馳。經過鹿頸村村口,沿着海旁前行,來到欣澳站,完成是次旅程。
筆者不反對興建或修葺山徑,不同人仕對山徑的要求也可以很不同。踏足過「塑木」山徑,個人感覺,它跟用木板修築山徑沒大分別,但看來是預製組件,每一級的高度及闊度都是一樣,深度則有三個選擇:短、中及跟闊度一樣。由於闊度是不能改變,舊有山徑需要被平整及/或擴闊。物料方面,如果能保證塑木內的塑膠不會污染郊野及百分百回收,問題不太大。至於耐用程度,山徑用了約一年,雖然昂船坳附近並非熱門行山路段,但不知是手工、材料抑或其他原因,部份「塑木」出現破損或移位。至於造價方面,每一公里超過一千四百萬,如果全長298公里的四大行山徑都以這個價錢作估值,它們市值超過40億港元。
其中一端翹起 | |
裂開 | |
裂開,旁邊組件脫落 | |
最短深度 | |
中距離深度,留意組件已裂開 最長深度:用橫向的塑木放在兩邊 |
筆者對全長100公里的「環嶼遠足徑」頗感興趣,參考設計圖,當中似乎包括:
- 花坪、扒頭鼓、大陰頂至青洲仔
- 榴花峒至大蠔灣(當中包括私人土地)
- 二澳經雞公山至煎魚灣
不知這些路段會否修葺一下(或者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