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企企路線 - 馬灣1868

日期 2025-03
地區 離島(大嶼山外)
所需時間 2小時
行程簡介 馬灣1868 馬灣大街 馬灣漁民新村

日前馬灣公園第二期(又名馬灣1868)正式對公眾開放,公園是改建自昔日馬灣市及漁民新村,趁有點時間,走進公園逛逛,看看這個角落跟十年前的模樣起了甚麼變化。

來到馬灣,首先到訪芳園書室(閘口書室皆為三級歷史建築),然後到鳳城村看看。昔日鳳城村有小徑通往馬灣大街,自從馬灣公園第二期工程開展時,已加裝一道閘門,至今公眾仍然不可經此小徑前往馬灣大街。步行往芳園路,看看由昔日馬灣公立芳園學校改建而成的古蹟館及宣道會馬灣堂,然後依指示步進園區,這兒是現時園區兩個公眾出入口其中一個。

 

 

2014 2025  


鳳城村10號

 

於昔日馬灣大街及馬灣後街逛逛,變電站及旁邊的井仍在,刻有「橫五十尺」的石或許會被路人視為絆腳石。部份舊屋被拆卸,留下的安裝了新的門窗,外牆噴了漿及鬆上鮮色油漆/壁畫。至於馬灣後街23號附近「新」發現的「九龍關」石碑,由於附近通道仍未開放,未知情況。

 

 

2014 2025  
馬灣變電站


井 刻有「橫五十尺」的石
馬灣後街21號
馬灣後街
2014
左邊:已拆
右邊:頭兩間(15及17號)已拆
右後方:10-13號已保留活化

2025
10-13號
財記士多:保留
大家好小食店Lucky Star House:已拆
華記餐廳
樂滿城


蓬萊餐廳
雪糕在此發售 「禁止摩托車」路牌

 

步行至毓秀公園,看看舊九龍關石碑(三級歷史建築)。由於馬灣鄉事會路旱廁改建工程仍在進行,部份通道不能使用。昔日高樂亭旁邊小徑可以通往鎮流碑,現時小徑入口閘門已被鎖上,如果想到訪鎮流碑則要想想辦法。

 

 

2014 2025  




渡頭
馬灣文化康樂中心 有些字不見了
昔日遊樂場




馬灣大街村村公所
馬灣鄉事委員會
「九龍關」「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
馬灣婦孺健康院


馬灣老人中心暨庇護站
馬灣鄉事會路旱廁
「梅蔚」石刻
中華白海豚雕像
「領管海灘」計劃

 

返回馬灣大街,沿梯級步上昔日漁民新村。漁民新村又叫美經援村,建於1965年,由美國經濟援助協會出資興建。山丘上昔日民居、遊樂場及土地公均已被移除,化身為露營場地,只剩下昔日村公所、新/舊漁民新村旱廁及浴室。

 

 

2014 2025  
馬灣漁民村公所
馬灣漁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




馬灣漁民新村(馬灣美經援村)
民居、遊樂場及土地公
舊廁所改建的馬灣漁民合作社士多房
馬灣漁民新村旱廁




馬灣漁民新村公共浴室

 

返回馬灣大街,沿海邊步向天后古廟(三級歴史建築),可惜並沒有開放。新建的天后廟位於石仔灣山坡上離開芳園書室不遠處,早前曾經到訪,廟內設施(例如鐘鼓香爐牌匾等)都是2022年作品,相信原有古物仍然保存在眼前舊天后廟內。

繼續前行,「石上榕」仍在,但昔日岸邊棚屋已經被移除。看過「無葉井」後,繼續沿車路前行,路旁圍封了高高的金屬圍板,不知昔日的「大來園足肉肥雞古樹盆栽」牌坊是否仍在。來到前往麒麟亭的路口,嘗試看看「李它地界」界石,但它身處的地方似乎被雜物覆蓋,不知現況如何。再向前行,來到廻旋處,這兒是現時園區兩個公眾出入口另外一個,前行不遠便有前往市區的巴士總站,如果有空亦可以繼續探索島上其他地方。

 

 

2014 2025  
永新理髮廳




(2014)外牆字句由上至下:
華廬 燒腊茶餐廳 馬灣水陸居民協會
廣場
棚屋,已拆
避風塘堤壩
棚屋,已拆
無葉井
大來園 足肉肥雞古樹盆栽
 


「李宅地界」界石

 

後記:

2025年5月某日,再次來到馬灣,看看馬灣後街23號附近「新」發現的「九龍關」石碑。馬灣鄉事會路旱廁改建工程已經完成,翻新後的廁所可供使用,亦可以近距離看看昔日馬灣老人中心暨庇護站。

2014 2025  




馬灣老人中心暨庇護站 有些字不見了




翻新後的馬灣鄉事會路旱廁




「李宅地界」界石 仍被雜物包圍
 

「九龍關」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