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好像休閒了一些,或者應該走走較長的路。鬼手岩,「2014年香港通用郵票」面額$2.2的主角,對上一次是乘船到訪,近日看看天文台預報,三月中有「較涼」的一天(天文台日高温約21度),日落於下午六點半之後,比十一月至一月遲接近一小時,下午一時高流灣潮水高度約1.4m,應該無礙末段綑邊前往鬼手岩。既然天公做美,就扚起心肝,經陸路前往黃竹角咀,探訪鬼手岩。
上午七時左右來到大埔墟站,車站已經有部份商店營業,在此再次檢查行裝,如有需要可以在這兒作最後補給。在快餐店吃過早餐及在麵包舖買了一些乾糧,趕及頭班275R巴士,約八時到達烏蛟騰。烏蛟騰至少有三條路線可以前往大峒:
- 沿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經馬頭峰、赤馬頭及橫嶺坳到大峒;
- 經九担租及石水澗登橫嶺坳接郊遊徑到大峒;
- 經九担租及下苗田登大峒;
選擇路線(3),上落差較少,可節省一些時間及體力。經過九担租及上苗田,來到下苗田,荒廢村屋後方有登山小徑,選擇繼續前行,多看一會石澗,在下一個路口登山。來到大峒,接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登上觀音峒。觀音峒英文名字叫「Mount Newland」,相信是跟Mr Newland有關,Mr Newland是一名測量師,於1899-1904年間負責於新界(包括離島)進行大地測量,繪製詳細地圖及地段界線,雖然地圖有些錯漏及現今科技已經較當年進步,但該次測量結果仍沿用至現今(參考資料一、參考資料二)。沿山徑下行,經過前往紅石門路口(路口對面的警告牌不見了,樹上有人刻了「HUNG SEK MUN」及箭嘴),下降至紅石門坳,然後上走至鹿湖峒。從烏蛟騰到鹿湖峒,花了約兩小時。在此離開郊遊徑,朝黃竹角咀進發。
踏上一段較平緩的山脊小徑,眼前出現一座山丘,名叫跌死狗,附上當時景觀(約4MB):
- 左邊:往灣洲、吉澳及印洲塘;
- 左中:黃竹角咀(今天的目的地)及東平洲;
- 右中:跌死狗,遠處是蝻蛇尖;
- 右邊:船灣淡水湖及回程要走的郊遊徑,遠處樓宇是馬鞍山;
從山丘頂下降一小段,抵達崖壁,踏着岩石,一級一級地下降至崖壁下方草地,然後依主徑下降至一個十字路口,按照地圖,右邊為一條橫山小徑通往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稍後回程時會取道此小徑),前方及左方小徑皆可通往鳳凰笏頂,選擇沿左邊小徑前行,經過鳳凰笏頂及白角山,來到大嶺,於山徑最高點再上攀小許,探訪岩石上面的標高柱#537。從大嶺緩緩下降,不久之後便來到黃竹角墩台。繼續前行,下降至海邊。從鹿湖峒來到海邊,花了接近三小時。
沿着海邊岩岸前行,間中停下拍照及覓路,約二十分鐘後,來到鬼手岩,看看時間,已經是接近下午一時半。逗留十五分鐘左右,便開始回程。綑邊返回山徑入口,沿小徑往上走,用了十多分鐘回到墩台,時間是下午二時十分左右。
可能由於整天都是天晴,地表溫度上升了不少,加上體力下降,雖然回程不多需要覓路,但感覺比去程吃力,汗水也多流一些。回到十字路口,時間是下午四時十分左右。步進左邊的橫山徑,花了約半小時,接上船灣淡水湖郊遊徑,時間約是下午四時四十五分。從鬼手岩來到這兒,花了約三小時。
相對頭半段船灣淡水湖郊遊徑,這後半段相對平緩易走,沿着主徑及指示牌前行無需覓路,也不似黃竹角咀的小徑,不會有樹枝撼頭撞膊頭,或是橫枝鈎衫褲帽背囊,或是樹根樹藤撠腳。雖然是郊遊徑,但郊遊設施欠奉:沒有供人休息的長櫈,更不用說涼亭或洗手間;部份斜路是鋪滿碎石,行走時還需留心。
沿着郊遊徑前行,大約個半小時後(約下午六時二十分)來到長牌墩,山頂設有標高柱#513。天色漸暗,來到伯公咀時,尚餘數分鐘便是七時正。稍事休息及整理行裝,踏上差不多五公里的水泥路。步過副壩及溢洪壩,接上白沙頭洲的車路,來到郊遊徑終點,跟着便是長二公里的主壩。下降至大美督燒烤場,剛好是晚上八時正,全程花了十二小時,扣除覓路、周邊探索、拍片拍照、欣賞風景及落日的時間,大約用了十一小時 —— 時間並非最重要,最重要是旅途上別受傷,安全至上。於洗手間梳洗整理後,步往巴士總站,趕及晚上八時二十分班次的巴士,前往大埔市中心吃晚飯。
今天杳無人煙的黃竹角咀岬角,除了墩台外,昔日還有一些居民。參考測量圖(約2.6MB),黃竹角海南岸除了紅石門外,長窩、烏洲塘、大塘瀝及石仔灣附近也曾經有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