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標高柱

根據網上資料,在某些山丘上,有一些用紅磚砌成的標高柱,至今發現至少五座,全部位於港島:

大潭崗
大潭崗北
蓮花井山
長連山
哥連臣山

 

看過這五座磚柱,似乎它們都有以下特徵:

  • 正方形柱體
  • 水泥底座
  • 五層高
  • 每一層外圍以四塊磚圍繞一圈
  • 如果第一層的四塊磚是「橫直橫直」砌成,下一層便是「直橫直橫」
  • 頂部有一層水泥
  • 頂部正中央是「通窿」的,可以放置一枝圓柱體
  • 四面不一定面向正東南西北

 

對於這些與別不同的標高柱,筆者有以下想法:

1. 何時何人建造這些紅磚標高柱?

首先假設這些紅磚建築物皆是測量墩,它們能夠保存至今,因為它們位處的山丘甚少有人前往或開發。慶幸有些有心人,收集及整理了不少香港舊地圖,筆者翻查早年至1970年代初的地圖,看看甚麼時候這幾個山丘曾經標示山體高度及/或出現測量站,發現:

  • 大潭崗以北的山丘只有在1845年地圖標示高度,往後直至1973年地圖才再有標示。
  • 長連山最左邊山丘的高度於1845年地圖為1200英呎,而1973年地圖原圖)最左邊兩個山丘分別標示為1142及1126英呎,似乎1845年地圖標示的高度是錯誤。同時,孖崗山北崗的高度似乎也是有錯。
  • 但長連山1200英呎這個高度仍在往後至少數十年的地圖出現,幾可肯定,這座山丘自1845年後一段頗長時間都未有再作測量及修正。
  • 除大潭崗外,今天尚存紅磚標高柱的山丘,於1845年地圖上均有標示高度及「Pile」,雖然長連山標示「Pile」是最左邊山丘,而紅磚標高柱則是豎立於左邊第二個山丘。畢竟,於1845年地圖,這幾個高度相若、相連的山丘標示的高度都似乎有點誤差。

筆者大膽假設,假若1845年地圖標示的「Pile」就是這些紅磚標高柱,那麼它們應該是香港第一代測量站,有接近二百年歷史。

2. 1845年地圖其他資訊

  • 地圖有一處標示「Double Pile」,應該是現時的寶雲山,該處曾建忠靈塔,現時為住宅。
  • 地圖至少有三處標示「Pole」,分別為扯旗山、赤柱崗及赤柱斜炮頂。
  • 地圖標示「Pile」及「Double Pile」的地點包括:
估計現今位置 地圖標示高度(英呎) 高度(米)
大潭崗北 410 125
長連山 1200 366
蓮花井山 840 256
哥連臣山 1120 341
摩星嶺 883 269
假玉桂山 451 137
玉桂山 640 195
奇力山西南 883 269
田灣山 883 269
西高山 1608 490
大學堂宿舍 500 152
柯士甸山 1470 448
歌賦山 1568 478
歌賦山雲嶺 15xx  
金馬倫山北 1320 402
南朗山 927 283
壽臣山 490 149
熨波洲 400 122
舂磡角配水庫 593 181
紫羅蘭山西 1417 432
紫羅蘭山南 1385 422
渣甸山 1412 430
黃泥涌峽 933 284
小馬山 1373 418
柏架山 16xx  
柏架山 17xx  
孖崗山北崗 1080 329
白筆山/紅山 375 114
白筆山/紅山 408 124
大潭篤 93 28
大潭峽 577 176
哥連臣山及馬塘坳之間 908 277
垃圾灣及雙四門之間 180 55
銀灣山 545 166
寶雲山 1104 337

(*) 1米 = 3.28084英呎

  • 假若1845年地圖標示的「Pile」就是這些紅磚標高柱,會否在其他標示「Pile」的地點找到紅磚標高柱?也許,但大多地點已經有其他建築物,例如新的標高柱、住宅、軍事建築物、發射站、配水庫等設施,即使再發現「新」的紅磚標高柱,亦不能百分百肯定它們建於1840年代。假若在「Double Pile」地點有兩座紅磚標高柱,就會是比較有力的證明,可惜該處已在不同年代經歷了不同發展。
  • 假若1845年地圖標示的「Pile」就是這些紅磚標高柱,大潭崗未有標示高度及「Pile」,可能是遺漏,又或是繪製地圖時仍未完成測量。
  • 港島東南面有一個「Measurement Base」,兩個測量站相距2636英呎,北面的測量站估計是大浪灣觀音山山頂,現時為住宅,南面的測量站估計是石澳的一個山丘頂,現時為鄉村俱樂部。於現時數碼地圖粗略量度兩地距離,正是2600多英呎。
  • 當其時測量人員可能只花了兩年時間,便走遍香港島(包括附近海島),構建測量站作出測量並繪畫成地圖,以當時交通及地理環境,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後,筆者必須重申:以上推斷只是純屬猜測胡思亂想,沒有確實證據。即使這些紅磚測量墩未必如筆者所料是香港第一代測量站,但估計應該超過一百歲,還請大家愛惜它們,切勿塗污、踐踏或坐在它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