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處船隻航行監察系統



海事處於1989年開始使用船舶交通管理系統,提供船隻航行監察服務。系統包括在山野建造雷達站、微波站及無線通訊設備等。資訊最後會經扯旗山頂的微波站轉送至中環海事處總部。

1989年之前的海上交通控制系統

根據海事處資料:「在1989年之前,監察到港船隻的工作由港口通訊中心和三個分別位於橫瀾島、南堂尾和青洲的訊號站負責。船隻駛經海圖上標明的報告點時,船長或領港員便須通過海上甚高頻無線電頻道向港口通訊中心報告,而訊號站的人員則會利用雙筒望遠鏡和摩爾斯訊號燈來識別船隻。」

1989:第一代航監系統面世

根據網上資料(第八頁):「系統的具體運作是在選定的五個地方興建雷達站,透過雷達站探測船隻航行情況,並將資料傳送到位於港澳碼頭的控制中心,加上由啟德機場雷達站所探測到的資料,便可從螢光幕上清楚看到本港水域範圍內的船隻分佈情況及速度等資料...」「興建雷達站的五個地方分別為大嶼山東北、黑角、石鼓洲、橫瀾島和黃麻角。」

「黑角」應該是指「Black Point」,即現時的爛角咀。

1999:九個雷達站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海事處以九個雷達站監察香港約95%的水域,並可即時觀測到海港及各進出口航道的海上交通。八個遠距雷達站分別位於爛角嘴、大嶼山東部、交椅洲、石鼓洲、橫瀾島、黃麻角、大鵬灣及觀塘。而第九台雷達則安裝於中環船隻航行監察中心的天台。」

「大鵬灣雷達站」= 東平洲雷達站:「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九日財務委員會會議席上,委員批准興建大鵬灣平洲遙距雷達站...該雷達站的作用是探測在大鵬灣及其進出口航道往來的船舶,把所收到的訊號,經由大帽山的微波傳送系統及其轉發器,轉送回到位於中區的船隻航行監察中心。」

根據政府資料,葵涌控制站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八日啟用。

2002:第二代航監系統

根據昔日香港年報:「為應付海上交通不斷增長和未來需求,海事處於二零零零年八月開始把整套航監系統全面升格,預計工程於二零零二年年初竣工。」

根據立法會文件:「當第一代航監系統在使用年限屆滿時,所有組件,除了11個雷達外,已於2002年被更換為現時使用的第二代航監系統。」

2016:第三代航監系統

根據海事處資料:「於2016年開始運作的第三代航監系統,使用最新的科技以應付未來十年的運作需要。系統設有14枚雷達,能監察全港通航水域。」

根據現時資料,該14枚雷達位於:

  • 上環信德中心(船隻航行監察中心)
  • 東大嶼山
  • 爛角咀
  • 石鼓洲
  • 橫瀾島
  • 黃麻角
  • 交椅洲
  • 馬灣控制站
  • 東平洲
  • 葵涌控制站
  • 啟德郵輪碼頭(取代啟德祥業街雷達站,祥業街雷達站已經被拆除)
  • 北角政府合署
  • 香港國際機場(地面監察雷達)
  • 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

海事處曾經於蒲台島東頭頂及龍鼓洲建有微波訊號反射板,用來傳送橫瀾島雷達站及爛角咀雷達站的資訊到扯旗山頂。根據現時資料,橫瀾島雷達站及爛角咀雷達站的資訊已經改用其他途徑傳送到扯旗山頂,這兩塊微波訊號反射板已經完成它們的使命,並已拆卸。

昔日蒲台島微波訊號反射板
東平洲雷達站
黃麻角雷達站
北大嶼山雷達站
爛角咀雷達站
葵涌控制站
馬灣控制站
橫瀾島雷達站及燈塔
啟德郵輪碼頭雷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