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衛」奕信徑抑或「衞」奕信徑? 即使「官方」,兩者(「衛」及「衞」)皆有使用,例如:
嘗試於香港中文大學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及漢語多功能字庫內搜尋,發現只有「衛」而沒有「衞」;而維基百科的百家姓及中國姓氏列表亦同樣只有「衛」而沒有「衞」。既然如此,筆者傾向使用「衛奕信徑」。
參考網上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規劃後,衛奕信徑於1994年動土興建,1996年1月21日正式啓用,是四大長途遠足徑最「近期」啓用的山徑,跟其餘三條長途遠足徑相比,衛奕信徑有一些獨特之處:
- 第二及第三段是「斷開」,需要「過海」
- 兩段之間不一定有分段資訊牌
- 擁有各式各樣的標距柱,包括不同的建造物料、形狀、顏色、大小、字體及資訊排列次序等
- 有大體積的標距柱,例如第八段的銀白色標距柱,亦有最細小的標距柱(幼柱無框),例如W034-W036,如果它們被草叢包圍,除非刻意尋找,否則很可能經過了也看不見
- 其他長途遠足徑的分段通常選擇山坳或公路作為分段交接點,唯獨衛奕信徑會選擇山頂作為路徑分段:九龍坑山及八仙嶺仙姑峰
- 終點還要行一段路(大約1公里)才抵達有公共交通工具的鹿頸路
衛奕信徑跟「郊野公園之友會」(下稱「郊友會」)有很大關係,郊友會乃一非牟利機構,於1995年共贊助超過1,000萬元修建衛奕信徑。豎立於衛奕信徑的紀念碑,通常會看見郊友會標誌而非漁農處標誌。
衛奕信徑全長78公里,應該至少有155支標距柱,但現時只有137支標距柱,編號W001-W137,每兩支標距柱平均相隔超過550米。印象中,筆者從未見過有漁護署資訊牌聲稱衛奕信徑每兩支標距柱相隔約500米。
昔日衛奕信徑標距柱除了「W001」-「W137」以外,還有一支「EH124」,位於格網方位 KK151742,現時已經從名單中刪除。「EH124」是甚麼?估計是求助電話,現時仍存在於大藍湖附近,格網方位 KK151742內。
衛奕信徑標距柱相隔距離十分參差,W036至W037可能是相距最短的標距柱,兩者相距只有大約230米;而W135至W136可能是相距最遠的標距柱,兩者相距大約800米;其餘也有不少標距柱是相隔多於600米或少於400米。
W001-W010 | |
W011-W020 | |
W021-W030 | |
W031-W040 | |
w041-W050 | |
W051-W060 | |
W061-W070 | |
W071-W080 | |
W081-W090 | |
W091-W100 | |
W101-W110 | |
W111-W120 | |
W121-W130 | |
W131-W137 |
衛奕信徑分段:
路段 | 路線 | 長度(1) | 長度(2) | 需時 | 標距柱編號 |
1 | 赤柱峽道至黃泥涌水塘 | 4.8 | 4.8 | 3 | 001-008 |
2 | 黃泥涌水塘至藍田 | 6.6 | 7.0 | 2.5 | 009-018 |
3 | 藍田至井欄樹 | 9.3 | 9.4 | 4 | 019-031 |
4 | 井欄樹至沙田坳 | 8.0 | 8.0 | 3 | 032-046 |
5 | 沙田坳至大埔公路 | 7.4 | 8.2 | 2.5 | 047-060 |
6 | 大埔公路至城門水塘 | 5.3 | 5.5 | 2 | 061-069 |
7 | 城門水塘至元墩下 | 10.2 | 10.4 | 4 | 070-088 |
8 | 元墩下至九龍坑山 | 9.0 | 8.9 | 4 | 089-105 |
9 | 九龍坑山至八仙嶺 | 10.6 | 10.3 | 4.5 | 106-125 |
10 | 八仙嶺至南涌 | 6.8 | 6.9 | 2.5 | 126-137 |
78 | 79.4 | 32 |
- 長度(1):「郊野樂行」資料;長度單位:公里
- 長度(2):「地理資訊地圖」個別分段剖面圖資料;長度單位:公里
- 需時:官方資料「順走」所需時間,如果「逆走」的話,所需時間可能完全不同
- 2022年第四段作出了改動,需要經東洋山山頂然後下降至大老坳
- 昔日第一段曾經命名為「赤柱峽道至陽明山莊」
- 昔日第二段曾經命名為「陽明山莊至鰂魚涌」
- 昔日第一段「需時」是2小時,現在為3小時
- 昔日第十段「需時」是2小時,現在為2.5小時
根據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料一線通」數據,筆者製作了一個衛奕信徑KML檔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參考。
開啟KML檔案的方法:
- 瀏覽地政總署的「地理位置標記工具」網頁
- 於網頁內的「功能表」選擇「匯入數據」
- 於「檔案」欄選取之前下載的KML檔案
上述檔案亦可以用「Google Earth」開啓,Google Earth提供桌面應用程式版、Android版、iOS版及網頁版。
其他長途遠足徑: